• 欢迎访问《中外新报》!
首页 > 文化 > 正文

祁杰飞:忆张錩先生

2023-01-18 21:47  来源: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  浏览数:
张錩先生像 忆张錩先生 祁杰飞/文 12月15日询问、叮嘱,张先生回复:你和家人要多保重我只是出去了一次就中招了。 15天后,病情加重进入ICU治疗,期间病情反复,我守在病房外心如...

张錩先生像

忆张錩先生

 

祁杰飞/文

 

12月15日询问、叮嘱,张先生回复:“你和家人要多保重…我只是出去了一次就中招了。”

 

15天后,病情加重进入ICU治疗,期间病情反复,我守在病房外心如刀割,期待奇迹。直到1月9日凌晨,家师离世。

 

先生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,我身心煎熬,期待重聚,然而现实冰冷。

 

张先生,相貌堂堂,大家风范,有威仪。生活中先生的脸上总是将笑意挂着,有时笑得双眼皮叠起来。先生乐观、开朗,横竖不肯麻烦别人,直到住院期间还叮嘱师母不要麻烦别人来看望自己,一切从简。

 

初识先生是在杭州工美博览会上。留存两点印象:热切和学识。先生是展会评审组组长,几天时间里总能看到先生高频率窜梭于各个展位,反复观看且详细记录每件参选作品。展会结束前的作品评审讲座会议上,先生运用中西方雕塑的意象与造势的创作手法详解了获奖作品,我与父亲在现场聆听。先生讲解完成后坐在观众席离我不远的位置上,父亲让我将相机里的作品拿给先生指点一二,我心里打鼓:“又不认识,能给我看么”。于是厚着脸皮蹭到先生跟前:“张老师您能帮我指导一下作品么”,先生耐心讲解了20余分钟,并在分别前把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留给了我。当时先生69岁。

 

回京后按照约定来到先生家,先生收我作徒。2013年6月8日在北京市文化局的组织下于国家大剧院行拜师礼。之后的日子里,在张先生家中学艺,也时而随先生去清华美院听他讲座。家师在艺术上求变,秉承家族传承的同时寻求发展创新,从创作思路到材料选择。2015年4月应先生所托,同主办方北京民协策划、设计《雕形塑意汇心语》彩塑艺术展。先生严谨细致,我们一起推敲展览中的每个细节,从空间布局到展板图文。同年7月8日展览于中国美术馆开幕,现场堆起人山,我第一次见到出席人员如此多的展览活动。展厅中150件作品,先生呈现130件,其余为1-5代“泥人张”和他学生们的作品,先生桃李遍天下。

 

先生的自律不仅体现在日常艺术创作中,每次完成泥塑作业一定将桌面收拾的整洁如初。彩塑作品完成泥稿制作只是一半工作,画彩是先生的另一绝技,手眼合一;手指大小的泥人肖像眉眼细若发丝,笔笔随形。先生对待作品如同画彩般小心谨慎,每次展览摆放作品时必亲自上阵,每件作品的位置都仔细调试。生活中的先生几乎不提要求,唯有每次在一起的家宴上必有先生点的肘子。一次东坡肘子端上桌,他笑着对我和家人说:“我就爱吃肉,年纪轻的时候能自己吃掉一整个”。记得每年过节去拜访先生,临走时他和师母准不会让你空手出门,你带来一包水果他们奉还双倍…

 

先生是“泥人张”第四代传人,捍卫“泥人张”名誉。一次和父亲听先生谈到冒牌“泥人张”注册公司伪造作品售卖,经过3年的诉讼经最高法院判决假“泥人张”败诉,并要求其禁止侵权经营。但假“泥人张”没有执行最高法院的判决,依旧延续侵权的行为。和父亲商议后,决定承办此事。日后父亲四次找到北京二中院执行局申请,三个月后此事办结,假“泥人张”公司被彻底注销。此事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提及,他说“泥人张”维权不是为自己,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非遗形象。说来,“泥人张”不是某一个人、某一个家族的艺术,它是中国彩塑艺术的代表,而张先生正是这门艺术的领路人。在他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期间,先后申请成立了彩塑专委会和中国非遗研究院,为彩塑事业的发展不竭余力。

 

2017年2月8日我和师母、晓静嫂子随先生参加央视元宵晚会彩排,电台工作人员将我们带到彩排厅里的指定拍摄位置,先生小心翼翼的摆放作品。过了一会,杨东升总导演和主持人杨帆来与先生核对彩排流程,先生不拘束,落落大方,出言得体。最后彩排也是一条过。两日后,央视元宵晚会正式录制,期间出了点小插曲,我们提前入场将“泥人张”12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摆放好等待观众入场,这时一位观众急匆匆的挤过人群将桌子上摆放的一件展品碰倒,先生皱着眉怒斥到:“你把它扶起来!”我看过去,一件手指大小的作品躺在桌面上,“泥人张”第一代张明山的《蒋门神》,作品距今150余年。第一次见先生发脾气。

 

2019年7月先生通过申遗部门得知有机会将“泥人张”(北京支)申请为国家级非遗。因张錩先生的父亲张景祜受周总理邀请从天津来京收徒,先后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(现清华美院)任教,之后“泥人张”根植于北京院校及民间,形成“泥人张”(北京支)。申遗不仅需要文字资料而且要同时提供相关申遗项目的视频短片,文字资料先生准备,视频剧本我来编排。我与此前的合作伙伴,红姐、米罗、张卓组成拍摄团队,四人一拍即合,筹划后到先生家里拍摄。原本宽敞的空间被先生的作品占满,一步一件作品,还有郭沫若为“泥人张”的题字:“用泥造人首女娲,明山泥人锦上花。昨日造人只一家,而今桃李满天下。”先生家里就是彩塑博物馆。我按照提前写好的剧本有序的和团队拍摄“泥人张”的过往与现在。来年初,先生告知我申遗成功,从此“泥人张”(北京支)更名为“北京泥人张”。

 

近几年先生仍不断推动彩塑艺术的发展,从组织编写《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》到参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江苏卫视制作的实景文化节目《似是故人来》拍摄,筹划“北京艺术基金彩塑艺术传承人才培养项目”,他乐此不疲。就在两个月前我还和先生一起布置“北京泥人张”艺术中心的展陈空间,如今已是天人永隔。先生属马,奔腾了一生,如今安睡休憩。在陵园与先生告别后,回来路上想想,计划今年和家师一起去五台山的约定已变成了我一生的憾事。

 

良师、如父,是家人。

 

二O二三年一月十二日 写在北京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出处非(中外新报)的作品,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或会员发布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,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。

2、凡涉及客服电话、转账交易等请查询官方认证,谨防上当受骗。

3、为了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,请核实安全认证的官方客服电话,防止上当受骗。

4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15日内联系本网客服。